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向下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Empty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的实践与应用研究

帖子  铁林张义梅 周五 十一月 16, 2012 11:15 am


新兴镇黄山小学 常庆玉
内容摘要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也就是说教育要回归生活,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所以,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应该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没有今天就不会有明天,要为儿童“把握今天的生活,放眼明天的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中有许多情境和事件都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含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含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含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怎样在教学中避免脱离现实生活的空洞说教,把蕴含在生活中的感悟和规则挖掘出来。是我们每一位品德与生活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理论依据 教学策略与措施 课前探究指导策略
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课后实践活动策略

正文
一、理论依据
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学生的生活与道德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鱼是生活在水中的,它一旦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所以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1929年,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学校举行的乡村教师讨论会上提出:“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生活与德育的基本观点:“有道德的生活”就是好德育,或者说“有道德的生活”对人的德行生成具有正面的意义;“不道德的生活”则是对人的德行的生成具有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生活。
人与生活原本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教育要培养的人乃是生活中的人,生活着的人,要生活的人。离开人的生活去谈人的教育,人就没有被当做真正的人,所以陶行知在《陶行知教育文选》中指出: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指出: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的内容主要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儿童心智发展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的宏观层面,儿童的活动大都围绕其能够看得着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而进行,因此品德与生活的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
二、《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措施
《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技能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
作为一个活动性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特殊要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教师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其中,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策略是实施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根本保证。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策略研究,其目的是促进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教学时,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采用开放式,活动化,对话式等教学策略,通过教与学的改变,实现教师角色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已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具体表现在:
课前探究指导策略
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孩子们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必定对主题进行了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体验,去感受,为课堂的的学习提供前提基础。如教学《和风在一起》一课时,课前教师在门口,窗口悬挂了许多风铃,微风一吹,叮叮当当的风铃声响彻整个教室,清脆悦耳,十分动听。风铃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玩具,他们爱听风铃的声音,爱看风铃的摇曳,现在更想知道风铃的科学秘密。教师们在引导孩子们回顾了生活中的风,又带领他们到室外的空地上招风、玩风车、看国旗、五彩带……,孩子们跑啊、跳啊、舞啊、看啊……童真、童趣表露无疑。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了风,体验了风,体味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多彩。由此促进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爱,对童年生活的爱,对科学的爱。
课堂活动设计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作为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呈现形态,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孩子们通过更好的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就应开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活动情境,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任何活动都不可能单纯的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生活》正是这样通过课堂上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首先再现一个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产生探究的欲望。然后在开放的背景和空间中,学生经历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游戏、表演等多种形式去感受,体验。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孩子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因此,课堂活动情境的创设就很重要。如教学《我们去收获》一课时,如果仅仅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的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有的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设计一个插秧的活动,更可以发挥农村优势,让学生走向田野去真正体验,有了腰酸腿疼的真实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这样,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的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2. 联系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实”起来。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人。因此,在设计活动是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联系社会实际来进行挖掘儿童生活的教育价值,引导儿童回顾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回味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这也是每个老师都必须认识到的。例如,在教授《春天来了》这课时,先利用孩子们在生活中都熟悉的时间日历引导学生找到“春分”,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在哪里找到了“春姑娘”,在这节课的最后在设计了一个“争当环保小能手”的活动,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爱护环境的。孩子们个个畅所欲言,非常高兴。这样的教学联系了生活实际,孩子们接受的都非常自然。
3 、提供足够的时间,使活动“高效”起来。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所以,我们要灵活的按排活动计划,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的做出安排。例如教学《金色的秋天》这一课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段较长的时间准备,让孩子们做好活动记录,观察日记,你在秋天里发现了什么?随时写一些发现的东西,以及图片资料的收集,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或者动手用相机拍一拍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都能感受到秋天的美,了解到关于秋天的知识。
课后实践活动策略
把探究的活动延伸到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去,是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达到统一的有效途径。课后必须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活动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延伸到课后,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如教学《鲜艳的红领巾》这课后,可以借清明节少先队员扫烈士墓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红领巾光荣历史的了解,明确肩头所担负的责任。
《品德与生活.》课程带给我们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要将挑战变为机遇,将机遇变为现实。经历近两年的努力和实践,我们的孩子喜欢探究了,热爱学习了,懂得实践了,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人。当然,“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老师们在实践的时候可以灵活的去理解,运用。同时我也深信,在新课程的旋转舞台上,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好的展现自己,更茁壮的成长。


参考资料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课程改革学科《现代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铁林张义梅

帖子数 : 10
注册日期 : 12-05-23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