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教学案例研评报告的要求和范例

 :: 初中教研 :: 物理

向下

教学案例研评报告的要求和范例 Empty 教学案例研评报告的要求和范例

帖子  ?? 周四 六月 14, 2012 11:50 pm

教学案例研评报告
报告撰写要求
1.三中李洋或自选录像课题。课题不受教材版本的限制,但必须是课标教材。
2.报告结构。《教学案例研评报告》由教学认识与理解、教学片断与分析和教学观察与评价三个部分组成。整篇报告字数不要超过5000字。
(1)教学认识与理解主要侧重表达对本课的认识。就是要从课标、教材、学科知识结构、学科思想方法以及本课题教学的一般常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等视角出发,阐述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常规性教学的实施策略、处理方法。
(2)教学片断与分析主要表达对教学现场状况的思考。就是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学片断的形式,对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重要方法、核心内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评价。每节课以确定3-4个教学片断为宜。
(3)教学观察与评价主要阐述对本课总体性的诊断性评价。就是要从教师教的怎样、学生学的怎样和如何改进教学三个视角作出有事实依据的判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注意抓住重点、突出亮点,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也无需面面俱到。
3.排版格式。研评报告请用Word排版,A4幅面,页边距均为2厘米。研评报告标题用小二号黑体,作者姓名用5号楷体,正文用5号宋体,正文中的小标题用5号黑体;文后要标注研评人的姓名、单位、一项主要成果,联系电话、电子信箱。正文排版格式指标:对齐方式为两端对齐,左右缩进均为0,段前段后均为0,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多倍行距1.1。


教学案例研评报告撰写样板

姜元军② 杨 鑫③
一、课程认识理解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静电平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针对静电应用方面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静电平衡方面的知识很抽象、很难理解,学生很难通过直接的理性分析得到应有的结论。本节课既是对已有静电知识的深化和总结,又是对即将学习静电知识的准备和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词是“应用”。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静电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静电知识,研究静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具体的讲,就是要明确静电产生的原因、发生尖端放电的原理和对静电屏蔽的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知识在实际应用上的魅力和价值。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常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静电现象的一般应用;再通过列举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也可为学生认识更多的静电现象创造条件;但是,由于没有课堂上的实验过程,教学的直观性较弱,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还有的老师可能会利用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演示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这种教学的设计对激励学生积极的思考有益。用恰当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入手,强化学生的感悟、理解、应用进程,是完成本节教学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切忌陷入课上热热闹闹,课下模模糊糊的局面。
二、教学片断分析
[教学过程1]
老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勇敢者的游戏,这是一个铁笼子,这是范式起电机。打开范式起电机的开关可以使得与之连接的铁球产生几万伏的高压。
老师用连接范式起电机的铁球靠近事先准备好的巨大的铁笼子,这时,在铁球和铁笼子之间,出现剧烈放电,有噼噼啪啪的声音并伴随着耀眼的火花。
听到老师所说的几万伏高压,面对噼啪作响的放电声,同学们聚精会神。眼神中充满些许恐惧,同时又对游戏充满渴望和期待,通过这一渲染,同学们马上进入了状态,激趣引课的作用已经有所体现。
老师:现在谁敢于进入到这个笼子里呢?
挑战升级,借此机会也让同学参与到游戏中间,让这位同学的感受牵动所有同学,为以后的师生互动奠定基础。
有勇敢的同学举手,有些害怕又有些期盼,战战兢兢的进入了铁笼子。看见老师拿着铁球靠近笼子,这位勇敢的学生虽然面带笑容,但难掩紧张心绪。
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同学:准备好了。
虽然学生说是准备好了,但当老师把铁球靠近铁笼子时,通过笼子里的同学紧攥着拳头可以看到他的紧张程度又进一步增加了。他的紧张情绪也带动着全班同学,每个人都在关注着下一步的发展,学生们都已经进入了老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当放电完毕后大家悬着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笼子里的同学也放松了一些。
老师:你敢把手放在笼子表面上吗?
学生:不太敢
老师:勇敢点,试一试
学生有些恐惧的将手放在笼子上。
刚刚趋于平静的课堂又被新的挑战推向了高潮,老师逐层递进的设计,体现了引课过程的层次感。也使全体同学的思考随之深入
老师再次使铁球和铁笼子发生剧烈放电,电火花就在同学的双手附近,但里面的同学却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
老师:有什么感觉
同学:没感觉。
老师:好,下面欢迎我们的勇士回到座位上去。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一个“没感觉”透露出笼子里的情况,一阵热烈的掌声既是对勇敢者的鼓励,也是对老师精心设计的认可,更使这一精彩的引课和学生的认知实现了共鸣,使学生有效进入了学习状态。
老师:为什么在刚才的游戏中,笼子外面电闪雷鸣,而笼子里面却能安然无恙呢?要想彻底的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就要认真地学习今天的内容-------静电现象的应用
这一及时、恰到好处的提问将课堂引入了对即将学习知识的思考,也自然而然的将学生带入了新课教学情境之中。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一个现象很震撼、设计有层次,又能让学生融入其中的精彩引课,做到了全力激发学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解释这一神奇现象的法宝又在本节课中,很好地实现了引出课题的目的。这样引人入胜的引课环节,使学生能够直接进入到学习状态,为课程进一步高效、优质的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学过程2]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采用正确的途径、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学的全身心投入,教师也可以教的自然流畅。在这一片段中老师做得非常精彩。
在讲完尖端放电原理后,老师用自制仪器演示电子打火过程,当开关闭合,棉花点燃的瞬间,全体同学惊叹。
教师:棉花为什么会燃烧?
通过比较震撼的实验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乐于去讨论、探究,为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此问法有欠考虑,有点本末倒置。我们不是要研究棉花为什么燃烧,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尖端放电。如果问“是什么导致了棉花燃烧?”,就可以将问题的主题引申到尖端放电的研究上来。
学生:在下极板和上方钉子之间发生了尖端放电现象,在放电过程中使得棉花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时便燃烧起来。
老师:同学回答的很好,为了表示鼓励,奖给这位同学一次使用本仪器的机会。
学生回答很到位,老师及时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把握住了课堂上鼓励孩子的教育契机。同时,通过给同学演示的机会将问题引向深入,过渡自然。
同学操作仪器,闭合电源开关,仍是“电闪雷鸣”,但棉花却没有燃烧。
老师:同样是出现了剧烈的电火花,但为什么棉花没有燃烧?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这其中的原因。
前后实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激发认知冲突,此情此景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分析完全是一种本能的流露,再不需要教师的督促。这就是合理的运用教法的魅力所在,也是这个片段设计的精妙所在。得到问题的答案成为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的动力。
学生:你前面的实验放酒精了,后面的实验没放酒精。
老师:那好,咱们再加点酒精。
加完酒精,老师打开电源开关,棉花仍然没有燃烧。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师通过满足同学的条件后的实验证实了学生的猜测是错误的。明显的实验事实摆在学生面前令人信服。 在此也体现了教师在备课时做了充分的预设,因而在课上有生成性资源出现的时候,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并充分利用。
学生:老师,你的棉花里可能做了手脚。
老师:那你去检查一下吧。
学生检查出棉花里藏有一颗尖端朝上的图钉,老师让同学拿掉图钉,再次做实验。当老师把电源开关闭合时,棉花燃烧了,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老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并实际去实施。当发现问题的同学取出图钉,点燃棉花,得到的是同学不约而同的鼓掌。这掌声不仅是对这位同学的认可,更是有感于这个设计的精妙。这是一次对学生很好的物理思想、方法教育的过程。我们研究物理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伪纯真。如果老师能及时正式的点出这一点,又可以使课堂教学内涵提高一个档次。另外,在最后点火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亲自去操作,这样会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老师:为什么里面放上一个图钉后,棉花就不再燃烧了?
学生:在棉花中放入图钉后,上端的钉子和下面的图钉尖端发生了尖端放电现象,而这次热量主要集中在图钉的尖端,所以棉花的温度并没有明显提高。
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换句话讲,就是因为图钉的存在,它保护了棉花。那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应用呢?
学生:避雷针,避雷针就是应用这一原理避免建筑物遭受雷击的。
老师:很好,一般高大建筑物上方都装有避雷针。
教师关键时刻的引导很到位,使学生从一个小实验上升到实际应用的高度,扣住了本节教学的主题——应用。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理解自然很透彻。但在介绍避雷针时最好具体介绍安装时要将避雷针下端接地,将电量倒入大地,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建筑物。从而将对问题的认识能够更深入一些,以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的理念。
在这个片段中,老师的精心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在讲授的过程中,恰当地用对比法制造了物理现象的矛盾冲突,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这是合理、灵活运用教法的成功案例。
[教学过程3]
在本片段中,老师设计了一个静电创新应用环节,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了升华,将理论上升到应用层面上,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老师:不小心将精致的锡纸球,撒落在了沙子中,同学们能否想想办法把锡纸球从沙子中分离出来?
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器材有:底面是金属板的盒子、带有接线柱的金属盒盖、胶水、感应起电机、导线、沙子和锡纸球的混合物。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本部分直接让学生设计这个实验有些突兀。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应用”上,既然是应用的过程就应有实际价值,即便是模拟某些实际的仪器也应和学生说明白我们要模拟的是什么。所以这部分的教学可以先介绍静电分离的实际应用,再说明我们要模拟这一过程。另外,先给出器材对学生的设计有所局限。此环节中可以不先给出实验所需器材,让学生大胆设想,最后再给出器材配合学生的设计,这样能更大限度的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
学生:将上极板上涂满胶水,将装有混合物的小桶放入盒子中,将上下金属板与起电机两极相连,摇动起电机就可以将锡纸球粘到上面极板上。
老师:这样可以吗?还有更好的方案吗?
学生:如果将混合物放在铁桶中,桶里面电场会消失,锡纸球不会带电。所以应该将混合物倒在小盒当中。
老师:哪一种方案比较好?
学生:第二种。
老师:好,我们就按照第二种方案进行操作,看看能否很好分离。
同学为了得到更好的方案相互研究、激烈争论,老师在关键时刻适时有效地引导。老师和同学们进行着实验方法的比较,就是为了寻找一种更加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既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规范,更是对学生一种物理习惯的规范,这在我们物理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以上场景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有的气氛,在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下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民主课堂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倾情参与,可以看到同学们为解决一个小问题而进行的深入思考。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回答时也有一个问题,小盒是与下极板接触的,所以与下极板带同种电荷,在盒子内仍然会形成电场。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小盒面积太小,混合物不能充分散开,锡纸球不能和下极板充分接触。老师并没有及时的点出,略显不足。另外,在准备器材时不应使用一些容易误导学生的东西,比如,在选择盛装混合物的小盒时,如用塑料制品学生就不会在此处纠结。
学生认真实验,老师巡视、观察、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后。
老师:哪组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成果?
几组同学很踊跃的展示自己的成果,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实验任务,这种喜悦不只是因为学到了知识那么简单。这里蕴含着因为创造而带来的满足,和因为获得回报而得到的成就感。他们体会到了用自己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是多么可贵,这将会对同学的价直观有深远的影响。
老师:刚才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也看到有几组同学做的不是很成功,愿不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其中原因呢?
学生:我们做的时候上板胶水涂得不均匀,有些地方粘不住锡纸球,还有点胶水洒到了混合物里,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学生:我们刚开始做时下极板接触不良,主要是鳄鱼夹夹到了透明胶布上,重新接好后,效果就好了很多。
老师:我发现刚才有一组同学做得特别好,他在做的过程中不停地抖动盒子,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在抖动的过程中可以让锡纸球和底板充分接触,使锡纸球易于带电,这样便于更好地吸收。
在这一环节中充分体现了老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把握很及时,处理的也很到位。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将实验的得与失总结得很全面,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这一交流环节可能并没有体现知识层面的东西,但却充分体现了“以研究知识为起点,以提高能力为终点”的教育理念。
老师:同学们做的都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从静电原理上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操作就可以将锡纸球分离出来?
学生:在两极板间产生电场,小球和下极板接触而带上和下极板相同的电荷。这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小球向上运动。
老师:其实我们刚才所做的就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的静电分离过程,人们应用静电分离的原理进行选矿、选择优良的种子。
在实验的最终阶段回扣本节的中心思想,即应用电场控制带点粒子的运动,时刻渗透应用静电理论的核心思想。同时又将静电分离实验升华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核心理念。
在本片段中,老师的主导体现在精心的设计、留心的观察、细心地指导、真心的鼓励;学生也在用自己的思考、讨论、争辩、总结中,彰显着自己是课堂的主体。
三、教学整体评价
这堂课没有简单地和同学一起阅读,也没有流于俗套的堆砌实验,而是用电场控制带电粒子这一经典理论做轴,分阶段、分层次的将各个实验有机的整合到一起。
这是一堂有着清晰主线的应用课。在本节课中,老师并没有一味的强调应用,而忽略了对知识层面的挖掘。我们可以看到,姜老师的每一次具体应用都体现在电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上。而且,每一次都要分析清楚产生的是什么样的电场、是什么样的带电体、做的是什么样的运动。如此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静电应用的精彩纷呈,更重要的是能看到明确而清晰的原理。基本原理就是一个贯穿教学始终的魂,有机地将这些精彩片段融合在一起。
这是一堂设计巧妙、结构合理的应用课。本节课重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是用震撼实验引课,抓课堂的开始,再用小实验让学生感知尖端放电,接下来一同理解尖端放电现象,再接下来通过电子打火让学生应用所学解释现象,再到后来通过静电分离使静电理论得以创新应用,最后通过静电除尘将问题延伸到课下。每一个环节都能随着学生认知的深入而逐一加强,始终围绕这静电原理这一重点,通过多角度突破重点。又能通过设计精妙的实验突破难点,各部分的教学时间分配也较为合理。
这是一堂师生课堂地位合理,提倡自主、探究的知识应用课。在本节课中,老师时刻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验探究都在充分的发挥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猜测、大胆质疑,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学生也被彻底、全面的调动起来。同时课堂中需要老师引导和帮助的时候,老师能及时出现并做准确指导。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师生各尽其职、共同努力实现了课堂的高效,也正是师生的相互激励才会使得这堂课变得如此精彩。

①本案例选自第五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创新大赛录像课《静电现象的应用》授课人:姜元军
②姜元军: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教师,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曾获得第五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创新大

??
游客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 初中教研 :: 物理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