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小学英语教学中活动式教学的意义

向下

小学英语教学中活动式教学的意义 Empty 小学英语教学中活动式教学的意义

帖子  伊春区朝阳小学李玲 周日 六月 17, 2012 8:05 am

<P sizset="261" sizcache="7">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使小学英语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局面,要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从而使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合作学习,主动发展。任务驱动下的活动式教学就是建立在这种理念下以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活动式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实施意义
所谓活动式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活动式教学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所有学生合作学习、感受成功。小学英语活动式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活动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减轻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其次,活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要完成某个任务,就必须运用多种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并且要考虑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得体性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三,活动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通过活动学会用英语做事情,容易看到一点一滴的成就,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最后,在活动式学习中,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进行思考、决策、应变,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性格、情感,发展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活动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小学英语活动式教学一般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和活动评价三个程序。
(一)活动准备
1.了解“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学要求,设计明确的活动内容和目标。活动的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以具体实际应用目标为出发点。即活动的最终目标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做事情。比如说。教学内容是学习句型How many……do you have?单词pen,ruler,eraser,cray-on。教学目的是学生能听懂教师用How many……do you have?句型发出的指示,并且能作出相应的反应。那么,教师在做活动设计时就要考虑如何创设交际环境使学生明白此句型表达的意义,并且让学生学会用此句型进行信息沟通。教师不应该讲解How many……do you have?句型的语法意义,书写形式,甚至也不要过多纠正学生的发音,更不能在语法讲解上占用很多课时。教师首先使学生感受到用一种新的语言进行交流的乐趣,从中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价值,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然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语音准确度,语法的正确性。这种设计的思路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要求。
2.确定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活动要有明确的内容和目标。每堂课的每项活动应该直接针对某一项目标,完成某一个任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决定了活动的形式。比如,确定活动的内容为听的能力训练。活动的目标可设计为听后做事情,如Listen and stick./Listen and number the pic-tures./Listen and point./Listen and colouil./Listen and mine./listen and draw等。
3.设计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服从于活动的内容,应采取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活动方法。小组的各成员之间存在着信息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把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和别人进行双向交流,小组成员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活动,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作出决定。
4.角色定位。教师在设计活动的同时,要为自己定好位,随时调整,极力使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师生的角色地位不同。比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帮助学生做一些准备活动,如呈现一些新语言材料等。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突出一些,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教师。活动开始时,学生的地位就突出了,他们成为活动中的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在和其他成员合作的过程中尝试用所学语言做事,此时,教师的角色就成了任务的“助学者”和“监督者”,其职责主要是观察学生的练习活动,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有时,教师也参与学生的活动,担当学生的“伙伴”(partner)。此时,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活动中的一员。
5.要根据活动的组织形式,设计学生的座位。不同的座位安排,对学生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当学生都面对教师坐时,教师的地位相对比较突出,学生对教师有几乎100%的依赖性;当学生座位排成半圆型围绕教师时,仍然是教师为主,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可以面对面,相互可以交流,相对减弱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地位;如果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相互围绕而坐,教师就自然隐退,学生的自主性就有更大的空间。在进行集体活动时,小组成员可允许重新组合,学生也可根据需要离开自己的座位。此时,教师应考虑学生行动的路线和调动速度,要使课堂活而不乱,内容多而紧凑。
(二)活动实施
活动实施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为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交际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设计并呈现出不同类型的任务,常见的任务类型有以下几种:1.列举型任务(listing);2.整理型任务(ordering;sorting;classi-fying);3.比较型任务(comparing;matching);4.解决问题型任务(problem solving);5.分享个人经验型任务(shar-ing personal experience);6.项目型任务(project)。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分小组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开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如,听—做活动、角色扮演、做游戏、演剧等。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任务交际活动,如教师设计的任务是作一次“家庭情况调查”,要求学生用所学语言在小组内进行一次家庭调查。学生为完成此项任务将展开以下交际活动:
1.学生分小组讨论家庭调查的对象和内容。
2.学生持“调查表”在小组内通过问答形式进行采访,并将采访内容填入表格。
3.采访结束,小组内推选一汇报员,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师生对这一结果作出评价。学生在参与和完成以上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此时的课堂已经变成了学生真实交际的生活舞台。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尝试用所学语言做事,并从中感受成功和参与的快乐,此时,教师尽量不要干扰学生的活动,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发挥和创造。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观察、监控课堂活动的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活动时间等进行灵活调整。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充当“活字典”、“资料库”。
(三)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是任务型教学活动的点睛之笔。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活动课结束时,他们仍保持着兴奋状态,此时,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在活动结束前的2—3分钟对活动课作适当的评价和总结,对学生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对在活动中参与积极,又表现出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表扬。活动课后教师要将学生作品,如制作的各种卡片、表演剧本、学生作文、录音带或录象带等专设一个时间或空间展示出来。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肯定、表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作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下一次参与的兴趣和欲望。

四、活动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活动的目的性
课堂中每个活动都应围绕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及需求而设计。活动必须使课堂教学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诱导学生去尝试和运用新的语言。
2.活动的真实性
语言的运用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课堂活动所设计的情景要源自或尽可能接近学生生活和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促使学生去思考“真实的问题”。
3.活动的多样性
小学生中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只有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的选择,抓住学习的最有利时机,并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设计活动时,应设计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全体活动,并把三者结合起来,避免活动只成为个体或某小组的活动。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
4.活动的控制性
每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还要注意对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要说明活动的形式、要求、规则、内容、时间等。当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时,要做好及时调整,以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5.活动的阶段性
学生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水平受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的限制。因此,一方面,活动的设计不能停留在一个基点,那样,学生会失去兴趣,且有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活动的设计一定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现有的语言能力,有序展开,分阶段提高。
6.活动的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简单地照搬课本或教学参考书上提供的活动,应根据教学的条件、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活动的改变、引申或者创新。
7.活动的评价性
活动的进行要有始有终,所谓“终”即要显示活动的成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该活动的结果是什么,活动的成果能否在本节课得到体现。如果活动任务过大或活动的结果无法在课堂上显现出来,学生得不到激励,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因此,在活动的最后一定要给学生展示成绩的机会,以鼓励和保持他们进一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英语活动式教学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在课堂上设计较为真实的教学活动和交际任务,使学生在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实践证明,活动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学生在活动中“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

伊春区朝阳小学李玲

帖子数 : 62
注册日期 : 12-03-28
年龄 : 35
地点 : 伊春区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