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向下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Empty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帖子  朝阳王桂香 周三 七月 04, 2012 11:49 am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新课标也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文本。因此,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训练的功能
(一)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 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等。如前所述,学生发展语言是一个不断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其中 “内化”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 ,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 “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他又指出:“你不 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 ,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四)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 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设为教学目标,这是课标的总体要求,也是朗读训练最基本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停留于简单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一概括性的目标上,要能够针对各年级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二、朗读方法指导
朗读方法应该是从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如果低年级打好基础,学生到了高年级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很容易的事。
(一)注意停顿和重音。
朗读课文,是把一系列音节连起来使用。这样除了要读准每一个音节的声、韵、调之外,还要凭借句子中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来帮助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在朗读中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要掌握语法停顿,即借助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然而低年级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认识不够,我们就要特别注意示范,在具体的语句中把握好停顿的时间,示范给学生,并经常提醒,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白在标点符号不同的地方停顿的时间不一样。反之,读出了文章停顿的时间,也就知道了如何把标点点正确了。 还要让学生体会逻辑停顿的重要性,避免出现唱读。如三年级下册《那只松鼠》一课中的一个长句子: 我先是看到路对面树干上有个灰褐色毛茸(róng)茸的圆球在跳动,于是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用不停顿的机械读法与停顿、分轻重缓急的读法作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哪种读法好,为什么?然后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文,读的同时,让学生在书上划出教师在什么地方停顿。读完课文后,教师检查学生划得是否正确,错误的给予纠正。
读出重音,同注意停顿一样,都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指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色彩中,读出不同的语气,注意轻重缓急,学会划重音符号。如读“司马光/没有慌。他/看见旁边/有块石头,就拿起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就把缸/砸破了。”这样有感情地朗读,就表现出了司马光遇事不慌、机智果断的品质,突出了课文的中心。
(二)借助标点,把握语气。
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一种技能。”要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单纯的模仿是不行的,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借助标点,把握语气的技能。不同的标点,表示说话不同的语调和停顿,如果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指导朗读,学生就能读出正确的声调,适当的语气,也就是掌握了朗读的一项技能。如《一粒种子》一课,要求初步认识“?”和“!”,并且要求重点训练疑问语气、肯定语气、惊奇语气的读法。对这三种语气的读法要重点进行指导:1)疑问语气:“外边是什么声音?”“外边什么样儿?”“也是这么黑吗?”2)肯定语气:“啊,我要赶快出去!”3)惊奇语气:“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
在指导朗读肯定语气和惊奇语气时,为了使学生明白同样用了感叹号,为什么一个要读出肯定语气,一个要读出惊奇语气这个问题。教师把这两句放到课文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当种子接近地面快要出土时听到外边很热闹,迫切地希望赶快钻出地面,这个感叹句“啊,我要赶快出去!”就应该用肯定的语气读;当种子出土后看到早春时节大自然那样热闹、欢乐、生机勃勃,十分惊讶,这个感叹句“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就应该用惊奇的语气来读。学生明白了道理,很自然的把这两种语气表达出来。
(三)、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这种感情应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真正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后而自然产生的真情实感。因此,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他们的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置身于课文之中,使他们产生感受,与作者发生共鸣,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如《那只松鼠》一课,当我抓住了松鼠,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我很开心,看着这只一动不动躺在网袋里的“小俘虏”,想伸手去摸摸它。但是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qǐ)求……抓住这一段,先让学生体会松鼠的心情,然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让学生联想松鼠这个时候会在想些什么呢,这种心情怎样才能表达出来。这样指导朗读,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读得生动感人,富有表现力,激发了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
(四)、态势语的作用
1、补充、强化口语信息
在口语过程中,说话人的身姿体态、举手投足、神情等,始终伴随着他的有声语言,发送着各种信息,补充和强化了有声语言的信息,使有声语言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眉飞色舞”、“手舞足蹈”都说明了这一点。
①面部表情
表情通常是指眼睛、眉毛、嘴巴、面部肌肉及其综合运动所反映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信息。面部表情要占态势语言的70%,面部表情又集中体现在眼上眼神、笑容、面容三个方面。
A、眼神:是对眼睛整体活动的一种描述。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内心的欢乐与痛苦、平和与焦躁、喜爱与憎恶、尊敬与鄙薄、恬淡与奢求等,都能从眼睛里看出来。泰戈尔说:“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注视的方式有直视、凝视、环视等。
B、笑容:笑容是人的愉快、欢乐时所呈现出来的面部表情。口语表达中,展示笑容,可以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打破交际障碍,为心灵的沟通创造条件。
笑容的种类:微笑(给人愉悦、亲善友好)大笑(十分开心、十分快乐)狂笑(极度快乐)
C、面容:面容是在情感的驱动下,面部肌肉的运动和面部器官,如眉、嘴、鼻、耳所构成的综合表情。如:微笑、沉思、悲痛、忧愁、惊讶、愤恨、轻蔑、羞愧等。
②身势动作
人的身体,包括头部、颈部、肩部、胸部、腹部、腰部、四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联、互动、互补的协调运动形态。
头部动作:点头、摇头、抬头、低头、偏头、回头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情感
方法掌握了,就可以把朗读以不用的形式运用到教学中去,用优美的朗读代替枯燥的讲解。
三、朗读的形式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自由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意朗读。应该是我们在明确让学生朗读目的的情况下,指导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有利于教师灵活把握时间,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范读,对于善于模仿的学生来说,在朗读训练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跟其他形式的朗读相比,其优势:首先,在于朗读者的朗读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在入门时就接触准确无误的读音,有利于学生避免读错,读不到位。若不然,错误在学生的朗读中形成定势,则很难纠正。其次,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创设出课文中所需的情境。再者,范读还利于让学生感知全文。让学生对课文有大致了解;范读是教学重点课文必不可缺的方法之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来帮助学生完成不同层次要求的阅读任务。
分角色朗读。选择合适的课文内容进行。人物形象各异,对话内容多且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与心理,采用分角色朗读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学生能更为具体、感性地去了解众多人物形象。
个别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我们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应选择持平或难度稍高于学生水平的不同材料。采用此种朗读形式,还应避免只给成绩好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机会,这样会扼杀水平中下学生的信心和兴趣。甚至是应给这些学生提供、制造更多机会。难度较低的材料,教师有把握学生能胜任的,放手让学生练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朗读。
多种朗读形式在语文教学中都有自己独有的作用,这几种形式不仅可以分别使用,也可在课堂上交替或交叉使用,我们应针对课文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实际且实效突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中的认知能力和语感。为提高文字理解能力和文章鉴赏能力作充分的准备,为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那只松鼠》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朝阳王桂香

帖子数 : 29
注册日期 : 12-05-21
年龄 : 50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