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教材教学问答
2 posters
“教科版”教材教学问答
一、拼音与识字
1.拼音的定位
(1)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吗?用拼音来写词语、句子(也就是用拼音来代汉字)是否要求过高?
答: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学生能正确书写音节,在写话、习作时,就可以用拼音来代替遇到的不会写的字。这样,学生在读写活动中,汉字就不再是障碍,语文的综合能力就可以提早的、全面的得到发展。
(2)完成拼音教学后,学生一分钟拼读多少个音节是合格的?
答:在我们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时候,有过具体的要求:在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一分钟直呼音节40个左右为合格;在学期末,一分钟直呼音节60个左右为合格。进入课改后,检测学生直呼音节时一分钟32个视为合格。实践证明,如果达到此要求,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借助汉语拼音来阅读和写话。
(3)直呼音节的要求是否过高?
答:直呼音节是二十多年“注·提”实验总结出的好做法,熟练掌握直呼,可以保证学生在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提前进入读写活动。实践证明,直呼音节的要求不高,关键是习惯问题。学生掌握了直呼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练,直呼能力会很快提高。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适当放缓要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多练习。
2.拼音的教学
(1)每节课的容量多少合适?该学习几个字母或音节?
答:一节课究竟学几个字母,没有量的限定,只是要求一课“拼音与识字”两课时左右完成,15课“拼音与识字”6周左右完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实际教学情况、做相应地调整。
(2)儿歌的作用是什么?下一节课还用读吗?儿歌是否增加了学习拼音的负担?
答:儿歌的作用,在《一、二年级培训手册》中有全面的介绍,它是拼音呈现方式多元化、趣味化的手段,为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此时读儿歌也是学生的初步阅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在读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增长知识,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在一节拼音课上,儿歌所占用的时间也就是三五分钟。在教师教读、学生跟读、自读后,就可以从儿歌中提出所要学习的拼音。下一节是否再读儿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没有明确的读或不读的要求。
(3)儿歌中找变色的字母,是否也可以找不认识的字母?
答:不可以。变色的字母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变色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没有必要把不认识的字母都找出来。
(4)学拼音与学生字的时间怎样分配?
答:时间没有具体的比例分配,以学生学会为目的。
(5)什么是直呼?是否会与整体认读弄混?
答:直呼音节是学生读音节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他和整体认读是完全不同的,整体认读是指学生在读音节时,像认汉字一样,死记音节的组成和读音,而直呼是学生根据自己所招掌握的拼读技巧,快速地读出音节。
(6)没学ai ,儿歌中带有ai 的音节是老师教还是学生自己学?
答:学生能读出来,就自己读,读不出来,就老师教读。
3.拼音的拼读
(1)声母为什么要轻读?
答:音节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声母在音节中起到的是辅助发音的作用,声母读得轻、短,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拼读出音节。
(2)学生拼读数调怎么办?
答:在学习单韵母时,要让学生能熟练地读出带调单韵母,在开始教学音节时,就让学生形成声母与带调单韵母连读的习惯,从而避免数调的现象。
(3)教学生拼读音节吗?
答:如果师生习惯于拼读的方法,就可以采用。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在拼读的速度上要不断地提高,从明拼到暗拼再到一口呼出。
二、阅读教学
1.主体课文教学
(1)字、词语的解释放在何时?
答:应在学文当中,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语的意思。
(2)识字与理解课文怎样安排合理?
答:第一课时是阅读教学,学习课文时潜移默化地引导识字:正确读文,是解决了字音的问题;理解文意,是解决字义的问题;反复读文,对字形也会有一定的印象。在第二课时集中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这样安排是为了分散了识字的难点。
(3)自然段和意义段的教学适宜在那个学段进行?
答:自然段的教学在第一学段进行,主要在一年级。从第二学段三年级开始对意义段进行适当地渗透。
(4)怎样指导朗读?教师的范读是否限制了孩子?
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方法。要想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读出来,需要在对文本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而不能初读文章时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文。有感情读文的练习要有一定的层次:A.学生自由练读;B.指名读;C.评读(评价学生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读好的过程,教师要紧紧结合所读的语句来指导);D.学生再自由练读,再展示读的效果。
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的范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既可以模仿,更可以创造性地发挥。
(5)高年级的分段、归纳段意还要不要?
答:结合具体的课文,还要适当的进行分段、归纳段意的训练。有时在称谓上有改变,分几个“段”叫分几个“部分”,把归纳段意就是说成这部分的内容。
(6)精读是否要先突破字词关?
答:不用!教科版教材低年级的课文是全注音的,中高年级是难字注音的,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能够独立读文,字词对阅读教学不能产生障碍。并且,在读文中随文识字,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分散了识字教学的难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7)阅读时为什么先看图再学文不恰当?
答:文章是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产生很多个性化理解、想象,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先看图,在学生的脑海中容易产生固定的印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图画上,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感悟。
(8)怎样做到长文短教?
答:不同风格、不同结构的文章,所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课文,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初步感知后,直奔中心内容,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围绕重点内容展开学习活动;有的课文在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学,再进行相互的汇报交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平时教学中应多钻研,多探索,多总结好的做法。
2.快乐读书屋的教学
(1)阅读要求如何定位?
答:“快乐读书屋”是围绕单元主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形式对主体课文进行的补充、扩展和延伸,是为儿童开辟的半独立阅读或独立阅读的园地。“快乐读书屋”的课文,要求略读。教学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文前提示里的问题,充分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落实本课中应落实的生字,然后让学生在自主、自悟、合作探究中解决文前提示里的问题,练习朗读课文。在完成上述各项任务后,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阅读《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相关文章,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2)略读的略,要注意什么?
答:略读就是粗知大意,不求甚解,弄懂文前提示中的问题即可。不用对全文进行品词析句,不用深入探究。要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快乐读书屋”中的文章怎样讲?
答:可以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是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然后围绕文前提示再读课文,交流议论,解决问题(如果文前提示不是文章的中心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设计)。教师再对文章的重难点或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讲解、指导,接下来落实本课要求认的汉字。这些任务完成后,就可以让学生阅读《阅读资源》中对应所教单元的文章,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快乐阅读。
(4)阅读量达不到要求,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答:阅读量与阅读能力是成正比例发展的,教学时一定要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要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如果是学生的课外书不够,应发动全体学生,在班级建图书角,达到书源共享;如果是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教师就应组织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靠一本语文书,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有大的提高。
(5)怎样落实要求会认的字?
答:会认的字,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它圈画出来,让在学文的过程中(朗读和理解)自主识记。在学文结束后让学生再认一认要求会认的字,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第二课时通过识字环节巩固识记。
(6)《阅读》(《语文阅读资源》)中的阅读占用课时吗?
答:不必单独占用课时,可以把《阅读》中的文章引进课内,与主体课文、快乐读书屋的教学结合起来拓展阅读,逐步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
3.古诗教学
(1)一年级的古诗教学要记诗意吗?
答:《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学生刚刚接触古诗,应以朗读为主,力求达到熟读成诵。诗意理解,可以让学生借助书中的插图、注释,展开想象,结合教师适当的点拨,能简要地说出诗的大意即可,不必死记硬背。
(2)古诗的诗意要求写吗?
答:《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第一学段不要求学生写诗意,从第二学段开始,可以让学生根据注释说出诗意。第三学段才要求学生大体上把握诗意。
三、识字写字教学
1、怎样处理阅读与识字的关系?
答:教科版教材识字教学的特点是多途径识字,途径之一就是在阅读中识字。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与汉字反复见面,不但巩固了指定要落实的汉字,还可以不定量的增识汉字。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在文中圈画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这样可以强化阅读过程中对汉字的识记,在阅读教学后,可以再把要学习的汉字拿出来,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就分散了识字教学的难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便于教师第二课时确定指导识字、写字的重难点。
2、低年级生字笔画太多,不利于学生的独立识字。
答:教材中生字的编排基本遵循儿童常用字的使用频率来确定。识字教学要注意教规律,教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要求书写,笔画的多少,不影响对汉字的识记。
3、低年级学生组词可以用拼音代吗?
答:如果用的汉字是没学过的、学生不会写的,就可以用拼音来代替。
4、偏旁、部首的联系与区别。
答:部首是编写工具书时为查字方便而使用的,偏旁是从汉字结构上来说的。部首与偏旁大部分是交叉的,但不是所有的部首都是偏旁,有的偏旁也不是部首,例如:“丶”“一”是部首,但不是偏旁。
5、每课的识字量太大,怎么办?
答:关于每个学段要完成多少汉字,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在教科版教材中第一学段安排认字1612个,会写932个,已经是课标要求的下限了。
6、为什么会写的字在认中还有?
答:每课要学习的汉字,有三种情况:一是既要认又要写的字,在认字行列里有,在写字行列里也有,这样的字就是本课生字中重点要教的;二是以前认过,而在本课就只是落实写的汉字,教学是重点就可以放在写上;三是只认不写的字,
学生认识了就可以。这样教学中就更有针对性,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7、左右、左中右的字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答:划分到最小单位。例如“树”字,左中右结构,分成“木、又、寸”,而不能分成“木、对”。
8、识字教学在学文前还是在学文后?
答:在阅读教学之后。(原因前面已说过)
9、第二课时学习生字怎样出现?怎样体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答:生字的呈现方式没有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学生已经掌握了生字的音和义,对字形也有了初步的印象,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第二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在简单的认读、辨形之后,即指导学生书写,重点放在写上。
10、低年级的笔顺是否强调?
答:教学生写字,起步阶段应讲清楚字的笔顺,让学生正确的书写,并知道书写的基本规则。但没必要过分强调,笔顺不做考试内容。
11.异体字怎样处理?是算对还是算错?
答:不算错,但最好使用推荐的规范汉字。
12.ABB式的词语后边怎样读?
答:在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凡例中说明,ABB式的词语读法有三种情况:
(1)“BB”注作阴平(变调)的,如“黄澄澄、红彤彤、闹嚷嚷”,读作huánɡdēnɡdēnɡ、 hónɡtōnɡtōnɡ、 nàorānɡrānɡ。
(2)“BB”注作本调,但词语本身具有很浓的口语色彩,读时还读作阴平。如“沉甸甸、热腾腾”注作chéndiàndiàn、rèténɡténɡ,读作chéndiāndiān、rètēnɡtēnɡ。
(3)“BB”读本调的,如“金灿灿、红艳艳”。
13.要求认的字在考试中怎样考?
答:考查字音,例如判断读音是否正确、把音节补充完整、字与音连线、注音等。
14、“万” 、“方”的笔顺的改变怎样解释?
是依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编排的。
四、能说会写教学
1.口语交际
(1)内容设计城市化,不适应农村。
答:我们不认同这种说法。本套教材不仅农村的小学使用,城镇的小学也要使用,在编写时,不能只考虑农村的生活。如果老师认为有些口语交际的话题不适应农村,可以作适当调整。
(2)口语交际课如何上得有序?让学生都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答:在《语文培训资料》中,在《语文研究与教学》中的每一期里,都有这样的案例,可以供大家借鉴、参考。教无定法,但要得法。如一年级上册《讲一讲〈有趣的书〉》,可以这样进行:A.创设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易于生发不同见解的互动情境。B.读书上的提示,明确话题及要求。C.指导学生明确图序。D.学生自由看图,交流画面内容。E.组内表演练说。F.选几组在全班演一演(要求:看一看,听一听,评一评,是否符合图意,评出优秀小组)。G.总结。
希望老师们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设计,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设计时,要营造口语交际的情境,使其想说;教给说话的方法,使其会说;评价鼓励,使其乐说;演说实践,学用结合。
(3)说的内容用写吗?
答:口语交际的内容不用写。教科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中的说、写训练,都是独立自成体系的。
2.写话、习作
(1)要求写的练习一定要求字数吗?
答:《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二学段写的练习没有严格的字数要求。第三学段要求“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第四学段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参考以上两个学段的要求,第二学段习作字数应不少于300字。第一学段则应在几十字到200字之间循序渐进。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品,就要想办法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增强写作的自信心,而不要单纯的从字数多少上来束缚孩子的表达。
(2)一年级下安排写留言条要求是否过高?
答:这不能说要求过高。写留言条是孩子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有许多小孩在学会拼音后,在通讯不方便的情况下,就能给家人写留言条,我们只不过是通过教学,让他们把留言条写得更规范。
(3)教师必须写下水文吗?下水文是否限制学生的表达?
答:老师不一定篇篇都写下水文。教师写下水文对指导学生作文是有益处的。就像教游泳一样,教师亲自下水体验,教学时才更具有针对性。叶圣陶说“这(指下水文)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适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日就有一日进步”。教师“下水”与站在岸上指导是不一样的,“下水”就会主动考虑一些问题,在心理上与学生接近而少有隔膜感,难易程度也易于把握。教师亲自尝试了,指导中更有针对性、实用性,接近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启发效果就更佳。另外,在批阅习作时,因有自己的实践感受,对学生的习作不至于曲解和“杀伐”。教师经常写下水文,还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教师的“下水文”不是出示给学生的范文,因此也不会限制和影响学生的表达。
(4)作文怎样避免千人一面?
答:一是不要指导过细;二是要给学生自由表达、想象的空间;三是要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
(5)写话提倡拼音代汉字吗?
答:我们提倡的是多用汉字而不是用拼音代汉字。在儿童识字不多的情况下,用拼音代替写话中没有学过的、不会写的字,提前进行写话,解决发展语言与识字的矛盾,促进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听说读写全面提高、开发智力的目的。但要强调的是学过的汉字不能用拼音来代替。
(6)作文当堂写当堂读完不成怎么办?
答:作文教学不是一课时就可以完成的(低年级的写话有时可以完成)。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教师要求当堂写当堂读,有的学生完不成是正常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调控教学,有目的地安排写完作文的同学先来读一读,大家听一听,评一评,这样给没写完的同学提示思路,提醒要注意的问题;读作文的同学可以吸取大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好自己的作文。
此外,教师还应明确为什么读,怎样读。可以有这样几种读:①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意思是否写得清楚明白,是否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②同桌互相读一读,互相改一改,共同提高。③要找有代表性的学生(如优秀的、存在问题的)来读,通过读拓展大家的思路,通过评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7)讲一讲作文的批改和讲评。
答:批改建议:A.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学生的习作,多就少改,而不能过多地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包括作文中的用词、语句等。B.要让学生养成认真看老师批改的习惯,对老师作出的间批、眉批、总评都能细心地琢磨,修改指出的错字、病句等。C.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有不同的评价尺度,原来稍差的,有了进步要表扬;本来一向很好的,要不断鼓励,提出更高要求;对退步的,也要查明原因,给予提示。D.对有必要作面批的学生,还要面对面的批改,这样学生会更明确作文存在的问题及修改的方法。这主要针对稍差的学生而言。E.对一学期教材中要求完成的8或10篇作文,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安排哪几篇为详批,哪几篇为略批。
讲评建议:A.一定要明确作文讲评的标准,让学生在评价时有据可依,能有的放矢地发表意见。B.要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自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等,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避免讲评只是个别优秀生表演的局面。C.拿出来让大家评的作文,一定要有典型性,能体现本次作文共性问题的。一般来说,既要有对优秀作文的欣赏,还要有对差一点的作文的评改,这样才具有借鉴价值。D.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讲评能力,尽量多让学生发表见解,评价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8)为减少作文负担,可否少批、多做、重讲评?
答:可以,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9)阅读与写话怎样结合?
答:低年级阅读与写话的结合,建议从这几方面来操作: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词语的积累,充分利用好主体课文课后的“自选词语”小货车,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记录下来。“快乐读书屋”中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下来,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在写话过程中尝试运用;二是在阅读中进行适当的句式练习,让学生模仿说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材中也安排了这样的训练,例如《小鸟与牵牛花》一课的课后就有;三是学着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表达顺序来进行仿说、仿写的练习,例如学了《风》《小壁虎借尾巴》《做什么事最快乐》等课文,就可安排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的练习。四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如续写课文结尾、补写课文的空白、写读后感想等。上述做法,贵在坚持,才会有收效。
(10)修改符号是否要讲、要用?
答:根据具体情况,一般的修改符号可以适当地去讲、适当地用。
(11)二、三年级的写话、习作想象的内容太多,难以把握。
答: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循序渐进地落实。在落实中要注意:一是不要要求过高;二是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语文七色光教学
1.练习的内容太少,建议增加量。
答:教科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把综合性学习定名为“语文七色光”,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了一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在每个“语文七色光”中,有计划、有系统、有次序地进行了相应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的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七色光”不等同于传统教材的基础训练。“语文七色光”大体包括四部分内容,“练”是其中的一部分,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这部分活动不仅仅着眼于一文一课,而是选取和本单元课文相关的有规律的或典型性的语言现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举一反三,重在“反三”。如一年级下册“语文七色光八”中的“练”:给下面的五个字加上同一个偏旁就可以使这些字都变成动物的名称,“师、苗、者、句、星”这五个字学生自己加上“犭”组成新字,这是教学底线,然后拓展写自己知道的带有“犭”的字,体会这样的字大多数是与动物名称有关的,这样就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2.“日积月累”的内容太难理解,生字也多,给学生的识记和积累带来了困难。
答:“日积月累”这部分内容汇集了多种语言材料,如成语、格言警句、古诗词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广泛接触和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感染、熏陶和启迪。因此这部分内容重在积累,不苛求对内容的理解,尽可能让学生背诵下来,其中的生字不要求识写。
1.拼音的定位
(1)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吗?用拼音来写词语、句子(也就是用拼音来代汉字)是否要求过高?
答: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学生能正确书写音节,在写话、习作时,就可以用拼音来代替遇到的不会写的字。这样,学生在读写活动中,汉字就不再是障碍,语文的综合能力就可以提早的、全面的得到发展。
(2)完成拼音教学后,学生一分钟拼读多少个音节是合格的?
答:在我们进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时候,有过具体的要求:在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一分钟直呼音节40个左右为合格;在学期末,一分钟直呼音节60个左右为合格。进入课改后,检测学生直呼音节时一分钟32个视为合格。实践证明,如果达到此要求,学生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借助汉语拼音来阅读和写话。
(3)直呼音节的要求是否过高?
答:直呼音节是二十多年“注·提”实验总结出的好做法,熟练掌握直呼,可以保证学生在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提前进入读写活动。实践证明,直呼音节的要求不高,关键是习惯问题。学生掌握了直呼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练,直呼能力会很快提高。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适当放缓要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多练习。
2.拼音的教学
(1)每节课的容量多少合适?该学习几个字母或音节?
答:一节课究竟学几个字母,没有量的限定,只是要求一课“拼音与识字”两课时左右完成,15课“拼音与识字”6周左右完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学情,实际教学情况、做相应地调整。
(2)儿歌的作用是什么?下一节课还用读吗?儿歌是否增加了学习拼音的负担?
答:儿歌的作用,在《一、二年级培训手册》中有全面的介绍,它是拼音呈现方式多元化、趣味化的手段,为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此时读儿歌也是学生的初步阅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在读儿歌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增长知识,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在一节拼音课上,儿歌所占用的时间也就是三五分钟。在教师教读、学生跟读、自读后,就可以从儿歌中提出所要学习的拼音。下一节是否再读儿歌,教师可以自己决定,没有明确的读或不读的要求。
(3)儿歌中找变色的字母,是否也可以找不认识的字母?
答:不可以。变色的字母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变色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没有必要把不认识的字母都找出来。
(4)学拼音与学生字的时间怎样分配?
答:时间没有具体的比例分配,以学生学会为目的。
(5)什么是直呼?是否会与整体认读弄混?
答:直呼音节是学生读音节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他和整体认读是完全不同的,整体认读是指学生在读音节时,像认汉字一样,死记音节的组成和读音,而直呼是学生根据自己所招掌握的拼读技巧,快速地读出音节。
(6)没学ai ,儿歌中带有ai 的音节是老师教还是学生自己学?
答:学生能读出来,就自己读,读不出来,就老师教读。
3.拼音的拼读
(1)声母为什么要轻读?
答:音节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声母在音节中起到的是辅助发音的作用,声母读得轻、短,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拼读出音节。
(2)学生拼读数调怎么办?
答:在学习单韵母时,要让学生能熟练地读出带调单韵母,在开始教学音节时,就让学生形成声母与带调单韵母连读的习惯,从而避免数调的现象。
(3)教学生拼读音节吗?
答:如果师生习惯于拼读的方法,就可以采用。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在拼读的速度上要不断地提高,从明拼到暗拼再到一口呼出。
二、阅读教学
1.主体课文教学
(1)字、词语的解释放在何时?
答:应在学文当中,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语的意思。
(2)识字与理解课文怎样安排合理?
答:第一课时是阅读教学,学习课文时潜移默化地引导识字:正确读文,是解决了字音的问题;理解文意,是解决字义的问题;反复读文,对字形也会有一定的印象。在第二课时集中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这样安排是为了分散了识字的难点。
(3)自然段和意义段的教学适宜在那个学段进行?
答:自然段的教学在第一学段进行,主要在一年级。从第二学段三年级开始对意义段进行适当地渗透。
(4)怎样指导朗读?教师的范读是否限制了孩子?
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方法。要想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读出来,需要在对文本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而不能初读文章时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文。有感情读文的练习要有一定的层次:A.学生自由练读;B.指名读;C.评读(评价学生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读好的过程,教师要紧紧结合所读的语句来指导);D.学生再自由练读,再展示读的效果。
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的范读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既可以模仿,更可以创造性地发挥。
(5)高年级的分段、归纳段意还要不要?
答:结合具体的课文,还要适当的进行分段、归纳段意的训练。有时在称谓上有改变,分几个“段”叫分几个“部分”,把归纳段意就是说成这部分的内容。
(6)精读是否要先突破字词关?
答:不用!教科版教材低年级的课文是全注音的,中高年级是难字注音的,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能够独立读文,字词对阅读教学不能产生障碍。并且,在读文中随文识字,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分散了识字教学的难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7)阅读时为什么先看图再学文不恰当?
答:文章是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产生很多个性化理解、想象,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先看图,在学生的脑海中容易产生固定的印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图画上,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感悟。
(8)怎样做到长文短教?
答:不同风格、不同结构的文章,所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课文,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初步感知后,直奔中心内容,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围绕重点内容展开学习活动;有的课文在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学,再进行相互的汇报交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平时教学中应多钻研,多探索,多总结好的做法。
2.快乐读书屋的教学
(1)阅读要求如何定位?
答:“快乐读书屋”是围绕单元主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形式对主体课文进行的补充、扩展和延伸,是为儿童开辟的半独立阅读或独立阅读的园地。“快乐读书屋”的课文,要求略读。教学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文前提示里的问题,充分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落实本课中应落实的生字,然后让学生在自主、自悟、合作探究中解决文前提示里的问题,练习朗读课文。在完成上述各项任务后,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阅读《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相关文章,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2)略读的略,要注意什么?
答:略读就是粗知大意,不求甚解,弄懂文前提示中的问题即可。不用对全文进行品词析句,不用深入探究。要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快乐读书屋”中的文章怎样讲?
答:可以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是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然后围绕文前提示再读课文,交流议论,解决问题(如果文前提示不是文章的中心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设计)。教师再对文章的重难点或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讲解、指导,接下来落实本课要求认的汉字。这些任务完成后,就可以让学生阅读《阅读资源》中对应所教单元的文章,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快乐阅读。
(4)阅读量达不到要求,怎样提高阅读能力?
答:阅读量与阅读能力是成正比例发展的,教学时一定要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要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如果是学生的课外书不够,应发动全体学生,在班级建图书角,达到书源共享;如果是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教师就应组织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靠一本语文书,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有大的提高。
(5)怎样落实要求会认的字?
答:会认的字,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它圈画出来,让在学文的过程中(朗读和理解)自主识记。在学文结束后让学生再认一认要求会认的字,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第二课时通过识字环节巩固识记。
(6)《阅读》(《语文阅读资源》)中的阅读占用课时吗?
答:不必单独占用课时,可以把《阅读》中的文章引进课内,与主体课文、快乐读书屋的教学结合起来拓展阅读,逐步引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
3.古诗教学
(1)一年级的古诗教学要记诗意吗?
答:《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学生刚刚接触古诗,应以朗读为主,力求达到熟读成诵。诗意理解,可以让学生借助书中的插图、注释,展开想象,结合教师适当的点拨,能简要地说出诗的大意即可,不必死记硬背。
(2)古诗的诗意要求写吗?
答:《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从中可以看出,第一学段不要求学生写诗意,从第二学段开始,可以让学生根据注释说出诗意。第三学段才要求学生大体上把握诗意。
三、识字写字教学
1、怎样处理阅读与识字的关系?
答:教科版教材识字教学的特点是多途径识字,途径之一就是在阅读中识字。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与汉字反复见面,不但巩固了指定要落实的汉字,还可以不定量的增识汉字。在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在文中圈画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这样可以强化阅读过程中对汉字的识记,在阅读教学后,可以再把要学习的汉字拿出来,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就分散了识字教学的难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便于教师第二课时确定指导识字、写字的重难点。
2、低年级生字笔画太多,不利于学生的独立识字。
答:教材中生字的编排基本遵循儿童常用字的使用频率来确定。识字教学要注意教规律,教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要求书写,笔画的多少,不影响对汉字的识记。
3、低年级学生组词可以用拼音代吗?
答:如果用的汉字是没学过的、学生不会写的,就可以用拼音来代替。
4、偏旁、部首的联系与区别。
答:部首是编写工具书时为查字方便而使用的,偏旁是从汉字结构上来说的。部首与偏旁大部分是交叉的,但不是所有的部首都是偏旁,有的偏旁也不是部首,例如:“丶”“一”是部首,但不是偏旁。
5、每课的识字量太大,怎么办?
答:关于每个学段要完成多少汉字,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在教科版教材中第一学段安排认字1612个,会写932个,已经是课标要求的下限了。
6、为什么会写的字在认中还有?
答:每课要学习的汉字,有三种情况:一是既要认又要写的字,在认字行列里有,在写字行列里也有,这样的字就是本课生字中重点要教的;二是以前认过,而在本课就只是落实写的汉字,教学是重点就可以放在写上;三是只认不写的字,
学生认识了就可以。这样教学中就更有针对性,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7、左右、左中右的字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答:划分到最小单位。例如“树”字,左中右结构,分成“木、又、寸”,而不能分成“木、对”。
8、识字教学在学文前还是在学文后?
答:在阅读教学之后。(原因前面已说过)
9、第二课时学习生字怎样出现?怎样体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答:生字的呈现方式没有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处理。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学生已经掌握了生字的音和义,对字形也有了初步的印象,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第二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在简单的认读、辨形之后,即指导学生书写,重点放在写上。
10、低年级的笔顺是否强调?
答:教学生写字,起步阶段应讲清楚字的笔顺,让学生正确的书写,并知道书写的基本规则。但没必要过分强调,笔顺不做考试内容。
11.异体字怎样处理?是算对还是算错?
答:不算错,但最好使用推荐的规范汉字。
12.ABB式的词语后边怎样读?
答:在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凡例中说明,ABB式的词语读法有三种情况:
(1)“BB”注作阴平(变调)的,如“黄澄澄、红彤彤、闹嚷嚷”,读作huánɡdēnɡdēnɡ、 hónɡtōnɡtōnɡ、 nàorānɡrānɡ。
(2)“BB”注作本调,但词语本身具有很浓的口语色彩,读时还读作阴平。如“沉甸甸、热腾腾”注作chéndiàndiàn、rèténɡténɡ,读作chéndiāndiān、rètēnɡtēnɡ。
(3)“BB”读本调的,如“金灿灿、红艳艳”。
13.要求认的字在考试中怎样考?
答:考查字音,例如判断读音是否正确、把音节补充完整、字与音连线、注音等。
14、“万” 、“方”的笔顺的改变怎样解释?
是依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编排的。
四、能说会写教学
1.口语交际
(1)内容设计城市化,不适应农村。
答:我们不认同这种说法。本套教材不仅农村的小学使用,城镇的小学也要使用,在编写时,不能只考虑农村的生活。如果老师认为有些口语交际的话题不适应农村,可以作适当调整。
(2)口语交际课如何上得有序?让学生都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答:在《语文培训资料》中,在《语文研究与教学》中的每一期里,都有这样的案例,可以供大家借鉴、参考。教无定法,但要得法。如一年级上册《讲一讲〈有趣的书〉》,可以这样进行:A.创设与儿童生活贴近的、易于生发不同见解的互动情境。B.读书上的提示,明确话题及要求。C.指导学生明确图序。D.学生自由看图,交流画面内容。E.组内表演练说。F.选几组在全班演一演(要求:看一看,听一听,评一评,是否符合图意,评出优秀小组)。G.总结。
希望老师们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设计,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设计时,要营造口语交际的情境,使其想说;教给说话的方法,使其会说;评价鼓励,使其乐说;演说实践,学用结合。
(3)说的内容用写吗?
答:口语交际的内容不用写。教科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中的说、写训练,都是独立自成体系的。
2.写话、习作
(1)要求写的练习一定要求字数吗?
答:《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二学段写的练习没有严格的字数要求。第三学段要求“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第四学段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参考以上两个学段的要求,第二学段习作字数应不少于300字。第一学段则应在几十字到200字之间循序渐进。要想让学生写出好的作品,就要想办法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增强写作的自信心,而不要单纯的从字数多少上来束缚孩子的表达。
(2)一年级下安排写留言条要求是否过高?
答:这不能说要求过高。写留言条是孩子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有许多小孩在学会拼音后,在通讯不方便的情况下,就能给家人写留言条,我们只不过是通过教学,让他们把留言条写得更规范。
(3)教师必须写下水文吗?下水文是否限制学生的表达?
答:老师不一定篇篇都写下水文。教师写下水文对指导学生作文是有益处的。就像教游泳一样,教师亲自下水体验,教学时才更具有针对性。叶圣陶说“这(指下水文)无非希望老师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适用的经验。学生只要用心领会,努力实践,作一日就有一日进步”。教师“下水”与站在岸上指导是不一样的,“下水”就会主动考虑一些问题,在心理上与学生接近而少有隔膜感,难易程度也易于把握。教师亲自尝试了,指导中更有针对性、实用性,接近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启发效果就更佳。另外,在批阅习作时,因有自己的实践感受,对学生的习作不至于曲解和“杀伐”。教师经常写下水文,还能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教师的“下水文”不是出示给学生的范文,因此也不会限制和影响学生的表达。
(4)作文怎样避免千人一面?
答:一是不要指导过细;二是要给学生自由表达、想象的空间;三是要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
(5)写话提倡拼音代汉字吗?
答:我们提倡的是多用汉字而不是用拼音代汉字。在儿童识字不多的情况下,用拼音代替写话中没有学过的、不会写的字,提前进行写话,解决发展语言与识字的矛盾,促进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协调发展,以达到听说读写全面提高、开发智力的目的。但要强调的是学过的汉字不能用拼音来代替。
(6)作文当堂写当堂读完不成怎么办?
答:作文教学不是一课时就可以完成的(低年级的写话有时可以完成)。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教师要求当堂写当堂读,有的学生完不成是正常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调控教学,有目的地安排写完作文的同学先来读一读,大家听一听,评一评,这样给没写完的同学提示思路,提醒要注意的问题;读作文的同学可以吸取大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好自己的作文。
此外,教师还应明确为什么读,怎样读。可以有这样几种读:①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意思是否写得清楚明白,是否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②同桌互相读一读,互相改一改,共同提高。③要找有代表性的学生(如优秀的、存在问题的)来读,通过读拓展大家的思路,通过评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7)讲一讲作文的批改和讲评。
答:批改建议:A.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学生的习作,多就少改,而不能过多地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包括作文中的用词、语句等。B.要让学生养成认真看老师批改的习惯,对老师作出的间批、眉批、总评都能细心地琢磨,修改指出的错字、病句等。C.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有不同的评价尺度,原来稍差的,有了进步要表扬;本来一向很好的,要不断鼓励,提出更高要求;对退步的,也要查明原因,给予提示。D.对有必要作面批的学生,还要面对面的批改,这样学生会更明确作文存在的问题及修改的方法。这主要针对稍差的学生而言。E.对一学期教材中要求完成的8或10篇作文,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安排哪几篇为详批,哪几篇为略批。
讲评建议:A.一定要明确作文讲评的标准,让学生在评价时有据可依,能有的放矢地发表意见。B.要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如自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师生共评等,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避免讲评只是个别优秀生表演的局面。C.拿出来让大家评的作文,一定要有典型性,能体现本次作文共性问题的。一般来说,既要有对优秀作文的欣赏,还要有对差一点的作文的评改,这样才具有借鉴价值。D.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讲评能力,尽量多让学生发表见解,评价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
(8)为减少作文负担,可否少批、多做、重讲评?
答:可以,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9)阅读与写话怎样结合?
答:低年级阅读与写话的结合,建议从这几方面来操作: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词语的积累,充分利用好主体课文课后的“自选词语”小货车,让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记录下来。“快乐读书屋”中的课文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下来,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在写话过程中尝试运用;二是在阅读中进行适当的句式练习,让学生模仿说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材中也安排了这样的训练,例如《小鸟与牵牛花》一课的课后就有;三是学着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表达顺序来进行仿说、仿写的练习,例如学了《风》《小壁虎借尾巴》《做什么事最快乐》等课文,就可安排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的练习。四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如续写课文结尾、补写课文的空白、写读后感想等。上述做法,贵在坚持,才会有收效。
(10)修改符号是否要讲、要用?
答:根据具体情况,一般的修改符号可以适当地去讲、适当地用。
(11)二、三年级的写话、习作想象的内容太多,难以把握。
答:让学生写想象作文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循序渐进地落实。在落实中要注意:一是不要要求过高;二是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语文七色光教学
1.练习的内容太少,建议增加量。
答:教科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把综合性学习定名为“语文七色光”,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了一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在每个“语文七色光”中,有计划、有系统、有次序地进行了相应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的沟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训练,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七色光”不等同于传统教材的基础训练。“语文七色光”大体包括四部分内容,“练”是其中的一部分,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这部分活动不仅仅着眼于一文一课,而是选取和本单元课文相关的有规律的或典型性的语言现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举一反三,重在“反三”。如一年级下册“语文七色光八”中的“练”:给下面的五个字加上同一个偏旁就可以使这些字都变成动物的名称,“师、苗、者、句、星”这五个字学生自己加上“犭”组成新字,这是教学底线,然后拓展写自己知道的带有“犭”的字,体会这样的字大多数是与动物名称有关的,这样就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2.“日积月累”的内容太难理解,生字也多,给学生的识记和积累带来了困难。
答:“日积月累”这部分内容汇集了多种语言材料,如成语、格言警句、古诗词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广泛接触和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感染、熏陶和启迪。因此这部分内容重在积累,不苛求对内容的理解,尽可能让学生背诵下来,其中的生字不要求识写。
黎明朱丽颖- 帖子数 : 34
注册日期 : 12-05-17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