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校本课程开发为基础,

向下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校本课程开发为基础, Empty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校本课程开发为基础,

帖子  东升王有金 周二 六月 12, 2012 4:26 pm

以课题研究为平台,校本课程开发为基础,
营造生态、和谐、特色的校园文化

(伊春区东升小学“十一五”教育科研经验总结)
执笔:王有金
“十一五”规划中我校承担了省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教育科研任务,几年来,我校严格按照教育科研工作的程序开展实践研究,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校本课程开设的具体要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抓好校本课程设置和自主开发实验工作,力求以此为突破口,创办教学特色。为实现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而努力奋斗。
我校地处伊春市郊区农业区,是市区唯一的一所农村小学。校园内外可挖掘的教学资源很多,具有开展自编校本教材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优势。虽然学校办学条件还很差,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但是经过省市区专家的指导和关怀,几年的探索、研究,积累了一定的适合我校发展的教育科学研究经验,建立了学校种养殖实践基地,形成了多项结合,优势互补的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硬件基本情况
伊春区东升小学始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1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操场内体育设施齐备,学校可緑化面积达80%以上,学校有标准的实验室、劳技室、体育室(旧三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活动室(新三室)、图书室藏书近5000册。并建有蔬菜园,果园,花园,养殖园,气象科普观测站(四园一站)德育教育基地,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教书育人的新格局。
2、教师和学生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在编教职工27人,一线专任教师24人(其中,中级教师11人,平均年龄46岁;初级教师10人,平均年龄35岁;无职称4人,平均年龄27岁),支教大学生1人,工勤人员3人;省教学能手、教育科研骨干教师1人,市优秀科研骨干1人,区骨干教师2人。承担省级重点科研课题1个。教师学历95%以上为大专学历。教学班7个,74人。
3、教育科研基本情况
课题组设置:组长由副校长:王有金同志担任,负责全面工作;教务主任:高宏波负责具体工作;学校直接参与此课题实验人员15名,专职教师1名,园艺工人1名,同时聘请伊春区培训中心校原副校长陈国田为我校课题研究顾问。
课题开题情况:2006年9月28日,我校召开了全体教师参加的《农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研究》的开题大会,会上伊春区培训中心原副校长陈国田校长宣读任务下达书,原校长胡晓波做校本课题开发的专题报告,实验教师高宏波代表全体教师进行了大会发言,原伊春区教育局张海农局长做了总结讲话。区培训中心原副校长陈国田给予阶段性指导,并制定下一步的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构建“知识化、人文化、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学生接触自然,触摸生命的一扇窗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形成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
2、通过课题研究,发挥教师潜能,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探索出符合素质要求,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教学模式。形成“课堂-实践基地-社区”三种课程资源共享;“国家-地方-学校”三种课程优化;“调整-实践-创新-提高”的课程开发新途径,创办具有农村特色的活教育,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学校教育滞后的局面,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多层次人才,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
3、以“十一五”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为平台,确立了“立足农村,特色办学”的发展理念。早在2005年我校就申报了“十一五”省级重点课题《农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并在2006年通过并立项。该课题在申报之前,课题组的有关实验教师就围绕“农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开展了系列的活动。2006年 3月,我校在黑龙江省“双高”普九验收中得到了省级专家的一致好评,对我校的“四园一站” 特色教学活动给予了指导和规划。使得我们更有信心将此课题的研究继续下去,在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增长了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脑思考问题能力,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的活动之中,显示了很有潜力的劳动能力。
2007年3月,省《教育探索》主编曲阜文一行3人到我校进行实地考察,给我校课题组成员提出了宝贵意见,要求此项课题一定要坚持研究,开展好系列活动。同时让我们树立到了坚定的信心,过后课题组专门召开会议,细化了研究内容,成立了由各科实验教师组成的不同实验小组。在校长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展了“气象观测小组”、“农业种植知多少”、“农村养殖知识小组”等小组活动,活动得到师生的积极响应。在近二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校教师撰写有20多篇心得体会,学生有50多副手抄报作品,100多篇劳动、参观、实践体会文章的100幅,同时,也向社会各界宣扬了我们学校的特色办学。这些极大的鼓舞了我校师生继续投入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
通过几年来一系列有关社会实践活动,“农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已经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在2007年初,我们依据地方优势和学校特色,在开发实践了半学年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了我校编写校本教材的初步纲要,在今年3月通过学校课题小组领导的认定,初步确定《四园一站特色教学》校本教材的内容。主要分为5个单元20多课时:
第一单元“农业气象知识部分”第一课 了解我市农业气候特点,第二课 农家气象谚语知多少,第三课 如何观测、搜集、整理气象信息,第四课 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第五课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附录一:调查家乡生态环境活动方案。
第二单元 农作物知识部分:第一课 我区农作物种类,第二课 常见的经济作物认识,第三课 蔬菜的种植与管理,第四课 家乡果树的品种,第五课 大秋果树的的种植与管理。
第三单元 农业养殖知识部分 :第一课 农村畜牧知识知多少,第二课 鸽子的生活习性与饲养管理,第三课 山鸡的饲养与观赏,第四课 鹌鹑的饲养与管理,第五课 家兔的饲养与管理。
第四单元 乡土人文知识类:东升办事处的历史与发展,东升小学的历史与发展,乡村小院等
第五单元 课程学习评价
三、实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育人效果和社会影响。
1、促进了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
我校的“四园一站”特色办学理念的形成,就是依据学校区域特点,从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环保生态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爱家乡的情感出发,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通过几年的科研课题研究,确立了立足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了学校“四园一站”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 “具有初步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学生培养模式,为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实用技术,可持续性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摸索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方式方法,为培养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而努力工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牵动了其它德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环境素养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努力构建 “知识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学校办学凸显特色。我们借助的就是“十一五”省级重点科研课题研究这个平台,在近5年里一直坚持研究反馈,充实了学校特色发展的内涵。
2、彰显了学校特色的发展。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不是面向少数同学,搞几个兴趣小组就行。而是要面向全校学生,使全校学生都参与,真正做到使每个同学确保每天30分钟校本课程学习,30分钟实践活动,1小时家庭自主参观学习。学校将要开设一些公众性强、普及性高,学生喜爱的,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经费投入不大而受益面大的,易教易学易组织的活动课程,如:科学 (农业气象、农作物的种植生长管理、家禽饲养等);艺术、美术(种子粘贴画、树叶标本画、剪折纸、植物拼贴画、编织、根雕);劳动类(田间管理、施肥、浇水、工具认识、使用、)等,除了每周按照新课程标准课时正常上课和活动外,每学期还可组织一些年级间或班级间的比赛活动。如(劳动类)栽秧、锄草、养鸽、工具使用比赛;(艺术类)绘画、剪纸、编织、根雕比赛。使得人人都参与,人人有锻炼,班班有笑声,时时都劳动,处处都美观。各年级组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根据本年级组师资、场地、器材、自然生态资源和培养目标,开设切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突出本校的特色。
3、充实了校本课程的内容。
学校内外环境条件,有许多可以作为课程进行开发利用。依托良好的周边环境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容易让人们所接受、所理解。我校利用周边的农业环境条件,把农业的气象观测、种植、养殖、劳动工具的使用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学习农业知识,还营造浓郁的种养殖、观测的学习氛围,让农业文化随时随处感染学生,我们在教学楼楼梯间、走廊内、教室中展示学生的学习、观测的心得体会,科技小制作,绘画作品等。每一个走廊、每一个班级各具特色的布置,都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每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将校本课程内容根据时令安排为,气象观测知识课、种植课、养殖课、手工课、工具的使用与维修课等。其课程内容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编写,主要学习一些有关农业生产的经济作物;养殖的家禽、家畜,田间工具的使用;及维护和日常使用等知识和技能。不定时间的安排学生参与生产劳动,按照教学计划,三年级以上以班为单位,春季学期在劳动节前、芒种时间,安排学生参加校园田的管理,参观饲养场、百花园、果树园、蔬菜大棚等,秋季学期在十一左右参与秋收,活动后指导学生习作。另外每学期还要进行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参加气象科普观测、养鸽小组、园艺、花卉培育等,在各科教师指导下,边学习边实验,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同时学校加大对实践基地的硬件建设,完善“四园一站”。
4、推动德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活动内容系列化。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以不同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使德育内容达到系列化,具体分为:气象观测系列;班集体劳动系列;学校劳动系列;技能训练系列;技能考查系列;社会调查、服务系列。
计划在3月-6月间学校气象科普小组进行气象的观测,抓住机遇进行天文科普的宣传教育,使学生的求知欲获得满足,精力有所泄露,爱好有所归宿,科学思想有所培养。通过学校的橱窗、黑板报、活动版报、学校广播等进行积极宣传。要求学校师生参与外,还将家长吸引进入活动小组。力求通过科普观测活动激发学生的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除草、备地、播种、编扎比赛;农业知识知多少:如报各种花名、果树名、蔬菜名等竞赛;小作文、小论文的撰写评比等;手工制作展示,比如;可以用高梁秸制作眼镜、用植物叶柄制成耳坠、手链、用柳条拗成口哨,用泥巴捏成泥人。利用这些自然材料进行教学,具有操作简单,形象美观等特点,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开展社会调查。例如: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气象与农业生产的联系,气温与农作物的生长等,调查收集数据并在以班为单位的主题班会上进行汇报,本学期还要召开“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演讲会,加深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爱家乡意识。
5、满足了学生、家长的需求。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学生有所发展,学校才有所发展。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中,学校优先考虑的是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寻找学生需求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深入调查(学生、家长、教师问卷调查),全面评估,科学分析,并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爱好、年龄特点设置课程。
  比如:依据问卷统计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开设了“饲养鸽子”这门校本课程。为什么要开设这样的课程呢?还要从十年前谈起:当时学校周边有很多居民饲养了鸽子,课间它们经常飞到操场拣食孩子散落到地上的零食,看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科学教师与学校领导探讨开设养鸽兴趣小组,随后便组织教师制作了鸽笼,买来20多只。十多年来我们不断总结,由开始的兴趣小组发展到了今天的校本课程,其内容也得到的充实。还有“农业气象观测”这门课程,三年前我校组织师生参观伊春市气象局,学生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看到学生们的表现,学校领导决定要在学校建立一个方便学生们观测的科普观测站。2007年5月,东升小学气象科普观测站终于在气象局的援助下建成剪彩了。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后,东升小学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开始在不同年级开设了各类校本课程。在今后的发展进步中我们还要不断摸索总结,充实和完善“四园一站”校本课程的内涵。 以学生的需求为线索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真正需求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学生真正感兴趣了,内在动力就开始启动,这种动力使学生的热情高涨,精力充沛,也使学校的教师随着学生的发展与需求逐步提高,这是一个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过程。
6、打造了学校品牌,提升了学校社会影响力。
规范化管理就是要求把一些常规工作做好、做细、做持久,从形成办学的意义上看,就是打造学校教育教学品牌,提升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近年来我校得到的省市区三级政府的关心和厚爱,得到的业务部门领导、专家的指导,“四园一站”的特色办学理念才有所发展,省报记者,市《伊春日报》、《林城晚报》,伊春市电视台多次关注、报导我校特色办学成果。2007年春季,伊春区委书记孙伟、副区长彭乃冬同志在区教育局高宏书记、原教育局局长张海农的陪同下参观我校时,孙书记对今后的发展提出指导性的意见,要继续挖潜,适当增加配套的设备,深化教育的内容。指出:在小学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对学生有着深远教育意义。并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增加一些项目,从多方面,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要坚持每日记录,学会总结,做出成效。通过观察气象、星相,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培养适合当地需要的人才为当地农民服务。

东升王有金

帖子数 : 6
注册日期 : 12-05-20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