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整合”“对话”“互动”的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整合”“对话”“互动”的解读
整合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有老师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我们不妨用具体的课文来代替文本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这一阐述。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互动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
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例如,一个小学班主任,以各种严厉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级,对学生动辄批评训斥,学生对他望而生畏,那么他和学生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互动。由此可见,互动实际上是民主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其二,互动必须是积极的、自主的。互动不存在任何"被动"的因素,它必须是双方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的一个过程。
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则是学生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
整合就是将系统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出系统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课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门课程之间的封闭状态,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和互补。例如,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可以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音乐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的功能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有老师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我们不妨用具体的课文来代替文本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这一阐述。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互动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
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例如,一个小学班主任,以各种严厉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级,对学生动辄批评训斥,学生对他望而生畏,那么他和学生之间永远不可能有互动。由此可见,互动实际上是民主精神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 其二,互动必须是积极的、自主的。互动不存在任何"被动"的因素,它必须是双方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的一个过程。
教育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控制课堂、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生生互动,则是学生之间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益。
-
朝阳孟丽- 帖子数 : 69
注册日期 : 12-05-18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